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来校讲学

发布者:发布时间:2010-11-04浏览次数:2250

        11月1日下午,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应邀来校讲学,作题为“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失重”的专题报告。王心如副校长主持报告会。校领导、全校副科级以上干部、党支部书记及教师代表300余人听取了报告。
        袁明教授的报告从经济全球化中人们的自问 ——“我是谁、我信谁、我找谁”谈起,阐述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历史现象,对在经济全球化催生的世界新文化地图中如何把握 “中国机会”,应对“文化失重”进行了精辟的论述,并提出了许多令人深省的问题。
        袁明教授指出,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大历史现象。由于“全球化”,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许多资源得到了整合,但是,与物质发展同步的另一个大历史现象是:人的自我认同出现了问题。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,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、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阿玛蒂亚.森等都曾发出过“我是谁?”的疑问,对自己的身份进行重新审视;在经济大转型的国家和社会中,佛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,存在 “我信谁?”的问题;而在许多不发达、甚至社会动荡的国家和地区,人们居无定所、生活没有保障,他们绝望地喊出“我找谁?”。袁明教授因此提出,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,国际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,人类精神家园的鸿沟可能会进一步扩大。
        袁明教授认为,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,全球文化潮流已不是重复西方对非西方的主题,而是各个文明在自我审视、自我表达、重新定位、甚至于争夺影响范围。如正在孕育新一轮发展的欧洲文化、处于漂浮状态的日本文化、多元化旗帜下发展的英美澳文化、独树一帜的俄罗斯文化、充满自信的印度文化、主动出击的伊斯兰文化等,它们都曾在历史上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,现在都在重新定位并寻找自己的出路。
        对于如何在世界新文化地图中把握 “中国机会”?如何从全球视野从容面对机遇与挑战?袁明教授通过李白的《蜀道难》、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以及汶川地震、金融危机等 “天灾人祸”的现代启示,指出中国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肯定有用武之地,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,文化不应该“失重”。而中国精神高度的攀登,要由人文、科学和艺术来共同完成。
        报告之后,袁明教授还热心解答了华体娱乐师生的提问,她说:很高兴看到南医大的老师同学对文化关心和思考,她勉励同学们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,多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化,多补充精神食粮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供稿:宣传部)

推荐阅读